湖南法治報訊(通訊員 范瑾瑜)
近日,臨澧縣人民法院四新崗法庭干警前往望城街道,聯動楚城社區干部共同調解一起兩位古稀老人的借貸案,以實際行動踐行新時代“楓橋經驗”,打開老人“心結”的同時成功將矛盾化解在基層。
早年間,張大爺向李大爺借了一筆資金用于大棚種植,雙方約定借期為一年,利息按約支付。2020年1月,兩人經結算借款本金已還清,對于尚欠的利息,張大爺承諾于2022年還清并出具相應欠條。在約定的還款時間到期后,張大爺并未按約還款。李大爺多次催討未果后,憤然將張大爺訴至法院,兩人因此對簿公堂。
調解現場
承辦法官受理案件后,及時與兩位老人溝通案件的具體情況。在前期溝通中,得知兩位老人原系朋友,后因借款一事雙方生出嫌隙,對立情緒較重。
張大爺表示,借款和欠息屬實,自己也愿意還錢,但之前雙方約定的利息過高,自己和妻子年老體衰、無力償還高額利息。自己曾多次向對方表示能否將還款金額進行調整,但對方態度強硬不肯讓步,希望法庭能夠從中調解減少還款金額。李大爺則表示,對方向其借款年限已久,此前約定的利率自愿合法,自己已經給足對方履行的時間,但對方不僅不按約還款,在其催討時還惡語相向,自己實屬無奈才想尋求法院的幫助。
初步了解兩位老人的矛盾癥結所在后,考慮到兩位老人年事已高,且久居于鄉下,承辦法官遂決定前往兩人所居住的楚城社區進行現場調解。
調解當日,兩位老人均攜家屬參加,剛一碰面,“火藥味”較濃。為妥善化解矛盾,承辦法官及其團隊先是闡明調解紀律,而后又通過“背對背”調解、面對面協商等多重方式,耐心聽取兩位老人及其家屬的意見,從借款的背景政策、案件的實際履行等結合相關法律法規,引導雙方理性對待分歧。社區工作人員則是充分發揮其熟悉民情、貼近群眾的優勢,積極協助法庭尋找案件突破口。經過兩個多小時的共同努力,兩位老人終于打開“心結”,就還款金額和還款時間達成一致意見,并對法庭和社區耐心細致的調解工作給予了肯定和感謝。
察民需于微末,解民憂在實處。近年來,臨澧法院四新崗法庭始終遵循“楓橋經驗”的初心本義,充分發揮司法的引領和保障作用,將司法服務有機嵌入轄區綜合治理體系,強化與社區村委等基層組織的溝通協作,合力探索“小事不出村,就地實質化解糾紛”的新路徑,將多元調解方式貫穿于審判全過程,在便利當事人的同時實現案結事了人和。
責編:周萌
一審:周芝華
二審:伏志勇
三審:萬朝暉
來源:湖南法治報